健康宣教
HealthEducation
服务指南
一、概述
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。乙类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中黄病毒属(包括黄热病毒、乙型脑炎病毒、登革病毒、西尼罗病毒、圣路易斯脑炎病毒、寨卡病毒等)。
二、疾病负担
目前全球一半人口处于登革热风险中,流行区超过100个国家,特别是WHO美洲区、东南亚区和西太区;亚洲占全球疾病负担的70%; 每年约1-4亿人感染;尚无可广泛应用的有效疫苗。
三、传染源
登革热患者(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)、隐性感染者 非人灵长类、其他野生动物(蝙蝠)。
四、传播途径
主要伊蚊(埃及伊蚊/白纹伊蚊)叮咬传播;我省为白纹伊蚊 易感人群:普遍易感,仅有部分人发病;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,对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,可发生二次感染。 再次感染不同型别登革病毒会引发非中和性交叉反应抗体增加,引起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(ADE),导致重症登革热。
五、流行季节
热带及亚热带地区,可常年发病(蚊类适宜生长的气温是25~30℃,<10℃或>35℃)。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,广东、云南、海南、福建、广西、浙江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暴发或流行;本地感染病例一般于夏秋季高发。
六、潜伏期
内潜伏期:1-14天
外潜伏期:8-10天
七、临床表现
急性起病,突发高热,明显疲乏、厌食、恶心等,常伴有较剧烈的头痛、眼眶痛、全身肌肉痛、骨关节痛等症状,可伴面部、颈部、胸部潮红,结膜充血等。发热、三红、三痛 皮疹:于病程第 3 天~第 6 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。 出血倾向:部分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,如皮下出血、注射部位瘀点、牙龈出血、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。 重症登革热:严重出血、严重脏器损伤、休克。
八、防控关键
早发现、早治疗,降低病死率 ,院内感染预防, 葬礼传播的预防。
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:0570-3617271
客服咨询电话:0570-3617212
地址:浙江省衢州市衢化文昌路62号
公交路线:公交路线:K1路、102路、103路、 18路均可直达巨化生活区或巨化滨五区下车